印度家长焦灼图鉴

2024-08-16 01:13:58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印度家长焦灼图鉴印度电影《起跑线》讲述了一对中产夫妇为解决孩子的择校问题而绞尽脑汁的荒诞故事。拉吉夫妇不得不购买高档小区的住房,经历各种面试的羞辱,最后只好假扮穷人,去抢占穷人的保留名额。故事略显夸张,但印度家长的焦灼与酸楚,却线日,印度孟买的一名教师帮一名参加网络课程的学生戴耳机

  印度有约2.6亿学龄儿童,数量是世界之最,但在“免费强制教育”(类似中国的义务教育)上的投入却不到GDP的4%,公共教育资源的缺乏可想而知。2019年数据显示,印度的平权教育法案(2009年)颁布已有10年,但只有不到13%的学校达到法定标准。

  公立学校让人失望,家长只能将孩子送入资源更丰富的私立学校,这一做法已迅速形成风潮。一项全球性的调查显示,印度家长对免费私立学校的支持程度高达73%;假如负担得起,就读于公立学校的孩子中,85%的父母愿意将其转入私立学校。这些数据都是全球最高。

  将孩子送入最好的私立学校,是否意味着一帆风顺,父母不再焦虑了呢?答案是否定的。印度大学招生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,每年有大约1000万名考生,而印度较为知名的高校(如排名靠前的印度理工学院、尼赫鲁大学、德里大学等)数量不多,其就业前景固然美妙,录取率却极低。电影《三傻大闹宝莱坞》中“每年有40万考生报考,只有200人能考上”的“皇家工程学院”,原型就是印度理工学院,每年都有数十万名学霸报名,堪称“地球上最难考的大学”。

  印度政府在十年级和十二年级的末尾会举行两次公开考试,类似于中国的“初中毕业考”和“高中毕业考”。这两次考试的难度并不大,但好的毕业成绩是入读高品质学校的基本保证。对希望就读名校的考生而言,更重要的是各大学的入学考试,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不同时段内不同大学的入学考试,由于难度骤增(许多内容学校并不讲授)爱游戏,考试季漫长,更加剧了孩子和父母的焦虑,也导致印度补习班盛行。

  随着孩子的成长、学业难度的增加、竞争的加剧,父母难以继续辅导,各种课外补习班就此登场。印度最著名的是关于大学入学考试的补习班,每年有多达90万名学生参加联合入学考试(该考试是进入印度理工学院的必经之路)和其他工程类考试,基本都需要参加各类培训机构。即使一些大型教育机构每年收取10万~40万卢比(约合1万~4万元人民币)的昂贵学费,培训名额依然爆满。

  在巨大的压力下,出现心理问题是常见之事。根据当地政府的统计,自2013年至2017年,共有77名来科塔补习的学生。

  最近几年,Vedantu和Unacademy等在线教辅平台迅速崛起,由于其多重优势——没有地理上的约束,可以通过1∶35的比例授课,没有入学考试的障碍,收费甚至低至线下的十分之一左右,因此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。2019年4月,Vedantu从中国的在线教育机构“好未来”筹集了500万美元,并正式推出新的人工智能技术平台,可以监控师生互动的70多个参数。该公司采用的是免费增值模式,每月的独立访问量达1050万次。

  除了成绩,对孩子健康安全成长的担忧,也是印度父母焦虑的一个源头。印度的统计数据显示,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父母对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关注点存在差异:5~7岁儿童的父母最关注限制孩子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;60%的7~11岁孩子的父母非常担忧受到性和性骚扰;12~16岁孩子的父母会担心抑郁症的侵扰,尤其是在十年级和十二年级的会考准备期间,这种焦虑会达到顶峰。

  解析诸多印度父母的焦虑行为,会发现不论是倾尽全力让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,还是过度关注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长,或许都是印度的传统社会受到现代化冲击所造成的后果。在印度,随着现代教育普及、种姓制度逐渐消退,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态度相对淡化、对物质生活更为关注,传统的生活方式与观念正在改变。

  印度的一项关于父母与孩童的焦虑研究成果显示,父母的收入、受教育程度与焦虑程度呈显著的正相关。该模型的多元回归表明,结合父母的社会经济背景可以很好地预测孩子的焦虑现象。据此,相关研究者建议提供特殊的班级来培训父母,缓解其焦虑,由此才能真正缓解印度家庭的焦虑与孩子的压力。还有学者建议通过诸多学校都有的家委会,鼓励家长全面合作和参与学校各种事务,比如邀请家长在专业领域做讲座,动员职业为医生的父母参与健康管理,职业为教师的父母协助学校教学,协同维持校门口的交通秩序等。显然,良好的家校沟通,能较好地缓解各方的焦虑。(作者系浙江理工大学中印社会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教授)

搜索